塞下曲·其二
伏波惟願裹屍還,定遠何須生入關。
莫遣只輪歸海窟,仍留一箭射天山。
塞下曲·其二賞析
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、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,讴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、視死如歸、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,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願。全詩情調激昂,音節嘹亮,是一首激勵人們舍身報國的豪邁詩篇。
《塞下曲》這首詩中,詩人連用四個典故,以凝練、生動的筆調,通過東漢馬援、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表現了唐朝將士激昂慷慨、視死如歸、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,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,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願。全詩情調激昂,音節嘹亮,是一首激勵人們舍身報國的豪邁詩篇。
诗歌一、二句运用了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。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,晋国大败秦国,使其全军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。当时军歌唱道:“将军三箭定天山,战士长歌人汉关。”
《塞下曲》全詩,主要是抒發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,情調偏于感傷,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,《塞下曲》便是這方面較著名的一首。
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,抒發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。頭二句誇贊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。“伏波惟願裹屍還”,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。東漢馬援屢立戰功,被封爲伏波將軍。他曾經說:男兒當戰死在邊疆,以馬革裹屍還葬。“定遠何須生入關”,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。東漢班超投筆從戎,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,封定遠侯,居西域三十一年。後因年老,上書皇帝,請求調回,有“但願生入玉門關”句。
以上兩句說:爲保家衛國,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,甯願戰死疆場,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。後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邊的決心。
“莫遣只輪歸海窟”,“只輪”,一只車輪。《春秋公羊傳》:“僖公三十三年,夏四月,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肴..晉人與羌戎要之肴而擊之,匹馬只輪無反(返)者。”“海窟”,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,這裏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(沙漠)地方。這句意思是說,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。
“仍留一箭定天山”,“一箭定天山”,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。《舊唐書·薛仁貴傳》說:“唐高宗時,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余萬軍隊,發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,其余都下馬請降。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,凱旋時,軍中歌唱道:“將軍三箭定天山,戰士長歌入漢關。”
以上兩句意思是說:“要全殲敵人,詩詞,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,而且應該留駐邊疆,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。”